- 十行
- The ten necessary activities in the fifty-two stages of a bodhisattva, following on the [lang id =1028]十信and [lang id =1028]十住; the two latter indicate personal development [lang id =1028]自利. These ten lines of action are for the universal welfare of others [lang id =1028]利他. They are: joyful service; beneficial service; never resenting; without limit; never out of order; appearing in any form at will; unimpeded; exalting the pāramitās amongst all beings; perfecting the Buddha-law by complete virtue; manifesting in all things the pure, final, true reality.* * *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, 此為第十一至第二十位, 又作十行心。 即: 一、 歡喜行, 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, 隨順十方。 二、 饒益行,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。 三、 無嗔恨行, 修忍辱, 離嗔怒, 謙卑恭敬, 不害自他, 對怨能忍。 四、 無盡行, 又作無屈撓行。 菩薩行大精進, 發心度一切眾生, 令至大涅槃而無松懈。 五、 離痴亂行, 常住正念不散亂, 於一切法無痴亂。 六、 善現行, 知無有法, 三業寂滅, 無縛無著, 而亦不舍教化眾生。 七、 無著行, 歷諸塵剎供佛求法, 心無厭足, 而亦以寂滅觀諸法, 故於一切無所著。 八、 尊重行, 尊重善根、 智慧等法, 悉皆成就, 由之更增修二利行。 九、 善法行, 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, 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, 以守護正法, 令佛種不絕。 十、 真實行, 成就第一義諦之語, 如說能行, 如行能說, 語行相應, 色心皆順。 見《成唯識論》卷十。 參閱分釋條。* * *◆﹝出楞嚴經﹞ 十行者, 謂由前十住進修, 功滿已成, 佛子自得己利, 而利他之行未成, 是故廣行饒益, 隨順眾生, 令其歡喜。 然行有淺深, 故始自歡喜, 終至真實, 而成十種也。 〔一、 歡喜行〕, 謂由前十住進修, 功滿已成, 佛子具佛妙德, 能於十方剎土, 隨順饒益眾生, 自他俱喜。 經云: 成佛子已,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, 十方隨順, 名歡喜行。 (剎, 梵語具云剎摩, 華言土田。 ) 〔二、 饒益行〕, 謂善推妙德, 饒益眾生, 使得法利, 不生猒想。 經云: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, 名饒益行。 〔三、 無瞋恨行〕, 謂瞋恨生於違拒, 既能自覺, 又能覺他; 自他之利兼成, 則瞋恨自無也。 經云: 自覺覺他, 得無違拒, 名無瞋恨行。 〔四、 無盡行〕, 謂隨眾生之類, 化現其身, 轉化無窮, 而益物無盡, 豎遍三際, 橫周十方, 通達無礙。 經云: 種類出生, 窮未來際, 三世平等, 十方通達, 名無盡行。 (三際者, 即過去、 現在、 未來三世也。 ) 〔五、 離癡亂行〕, 謂妙智了達一切法門, 雖各不同, 悉皆歸於一理, 而無差誤。 經云: 一切合同, 種種法門, 得無差誤, 名離癡亂行。 〔六、 善現行〕, 謂由無癡亂行, 故能於同類中, 顯現異相; 於異相中, 不見有異; 同異圓融, 互現自在。 經云: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, 一一異相, 各各見同, 名善現行。 〔七、 無著行〕, 無著, 即無礙之義也。 謂由善現之行, 充擴圓融, 以滿空微塵, 一一塵中, 現十方界, 而塵相不壞; 塵界交現, 小大無礙。 經云: 現塵現界, 不相留礙, 名無著行。 〔八、 尊重行〕, 謂前無著行中, 現塵現界, 皆是般若觀照之力; 然般若於六度中稱為第一, 可謂至尊至重矣。 經云: 種種現前, 咸是第一波羅蜜多, 名尊重行。 (梵語般若, 華言智慧。 六度者, 一布施、 二持戒、 三忍辱、 四精進、 五禪定、 六智慧也。 梵語波羅蜜多, 華言到彼岸。 ) 〔九、 善法行〕, 謂於妙觀慧中, 種種明現, 以顯圓融之德。 十方諸佛, 莫不依此圓融而為法則。 經云: 如是圓融,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, 名善法行。 〔十、 真實行〕, 謂前圓融德相, 一一皆是無為真實之性, 然依性起修, 則所修之行, 無非真實矣。 經云: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, 一真無為, 性本然故, 名真實行。 ◆行即進趣之義。 謂行此行, 則能進向於果, 名之為行。 一歡喜行、 二饒益行、 三無違逆行、 四無屈撓行、 五無癡亂行、 六善現行、 七無著行、 八難得行、 九善法行、 十真實行。* * *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, 第三個十位名十行, 因菩薩經十信十住, 已成佛子, 滿足自利, 復須長養利他功行, 故名十行, 亦名十長養。 一、 隨順眾生, 隨喜功德, 名歡喜行。 二、 饒利眾生, 使得法利, 名饒益行。 三、 等視眾生, 不見其過, 名無瞋恨行。 四、 三際十方, 化身無盡, 名無盡行。 五、 了達法門, 悉無錯誤, 名離癡亂行。 六、 既離癡亂, 則能現諸相, 同異圓融, 名善現行。 七、 十方虛空, 滿足微塵, 於一塵中, 現十方界, 塵界交現, 不相留礙, 名無著行。 八、 緣般若故, 成無著行, 故六度中, 特尊般若, 名尊重行。 九、 妙觀慧中, 顯圓融德, 能入諸佛法軌中, 名善法行。 十、 圓融德相, 清淨無漏, 真無為性, 妙契真實, 名真實行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